2023年度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1篇)【通用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年度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1篇)【通用文档】

2023-12-20 17:33: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1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1篇)【通用文档】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程改革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这将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新课程理念的八个字“合作、探究、互动、评价”。我们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总是深入深讨并就如何把她贯彻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热烈地讨论。发挥整个备课组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共商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大胆取舍,调整顺序。每周由一位教师公开教学,而后进行听课、评课,再有一位教师的观摩教学,共同学习探讨教法和学法。从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中我们深感受益匪浅。

任务型教学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备课组的各位科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合理恰当地使用“任务型”教学。我们采用的形式包括指令型任务、猜测型任务、竞赛型任务、调查型任务、展示型和表演型任务等。从课堂效果来看,设计的"各项任务层层递进,注重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达到活化教材的效果。所以,我们坚持“任务型”教学,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备课组坚持每位教师每周用一次多媒体教室和用一次语音室设备,使得教学方式更多样化,呈现的信息更大,更加直观形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所以,备课组的成员都能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坚持使用之。

下面,总结部分教师十一月份的教学反思,以供同行。

杨梅霞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她提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任务是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而把任务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则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她用这种理念指导实践,把传统的教法和现代的理念进行完美结合,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良好。

黄彩虹师:坚持教学艺术为主,把教学活动作为一项创造性的,给人带来知识与美感的艺术活动来实践。因此,她的每一堂课上,都能让学生感到在经受一次美的陶冶,令人耳目一新,宛如春风吹拂一片新绿,给学生留下自然、舒展而隽永的无穷回味。

李蓉师:期中考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了教学思路。注重巩固基础,以旧带新。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多重复和多说。有针对性的训练,重在“精”不在“多”。

林明霞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教模块unit5中让学生们了解到:南非黑人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而付出的努力,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举出周杰伦等人物,分清“伟人”与“偶像”,引导学生们的情感目标,进而引出曼德拉的光荣动人的事迹,巧妙地引入了这单元的话题。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二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问题研究太多。在正常的课时安排下,一个学期一名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问题研究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每个章节都有一个问题研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一个学生所能完成的极限。一名中学生在高一阶段需要学习九门功课,其课业负担已经很重,每一学科都有问题研究,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等其他活动,试问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调查研究?解决措施:将问题研究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完成。

3、练习与课改的不同步。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这次进行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改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改变。其中所采用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因此,没有一套与新课改相匹配的习题,使得我们在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见肘。

4、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结合课本案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其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1、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2、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3、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广、渠道多。而从实际情况看,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也许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

1、组织全组教师首先统一了认识: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

2、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6、进行集体背课,发挥集体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于进行了半个学期的高中地理新课改的一些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反思,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有些是个别现象,有些则属于共性问题,通过教研组的研究,本课题组现对教学反思现浅述如下:

因为求稳,有时的教学“照葫芦画瓢”;铺垫是教材的“复习题”;新授是教材的“原例题”;反馈是教材的“做一做”;巩固是教材的“练习题”……这在事理上无可非议,可教学下来总是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对教材进行质疑:复习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新知的展开?例题的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巩固练习是否具有反馈的功能?课后的习题是否灵活有趣?如果“没有”,就应跳出教材用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溶入例题与习题之中,体现教学的生活化,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展现数学的价值观。

因为“责任”,有时的教学费力“九牛二虎”:该讲的讲了,该问的问了,该做的做了,该练的练了……这在常规上无可挑剔,可教学下来总感到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与学生换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如果学生是这样,我该怎么样?是不是不该讲的也讲了,不该问的也问了,不该做的也做了,不该练的也练了?如果“是”,就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怎么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因为课改,有时的教学“赶鸭子上架”:直观、谈话、操作、演示、验证、归纳等多种手段并用。这在程序上无可厚非,可教学下来总感觉没有起色。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和他人做比较:在学校里听听同行的课,在刊物上看看他人的设计,在录象中观一观名家的课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学弱在何处?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因为创新,有时的教学“初出牛犊不畏虎”:创设贴近生活的实例;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安排充足时间的实践;组织双向互动的合作等,这在闯劲上无可指责,可教学下来总感觉特色不够鲜明。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邀请同行听一听自己的教学,评一评教学得失,在“听”与“评”的过程中为自己“把脉”;请名师改一改自己的典型教案,作一作公开课例,在“改”与“作”中为自己“会诊”,进而促使自己由“当局者迷”向着“当局者清”的目标迈进。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努力提升反思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四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我来说,及时准确把握地理新课程标准,尽快学会实施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尽早地把信息资源转变成师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既是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的本职工作,又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更是教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1.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课堂观。

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任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这使得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具体实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在“存在生命的行星”一段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也是极具探索性的内容,地外生命是一个热门话题,要引导学生敢于畅想,求异,学生畅所欲言,教学形式更加开放和生动。但是科学幻想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乱想”,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要妥善处理需要时间。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增长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五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和探索,我校汲取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的先进改革经验,现已经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和符合实际的“1236”教学模式。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尝试摸索、稳步提升、内涵发展的阶段,我们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自学空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由台前退到幕后,由传统教学的“讲”到教学过程中的“导”,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关注生命的成长。

尽管如此,但我校“1236”课堂教学模式只是运用于新授课,每到学期末,面对紧张的复习备考,老师们苦于没有系统的高效复习程序,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总是不辞辛苦地出题,阅卷,把自己投入到题海里。这样的工作方法让自己疲惫不堪,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老师们常常抱怨学生投入不够,或是不够聪明。但对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也让他们失去兴趣,厌烦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正如学生所言“炒剩饭”。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文科就是读书,理科就是做题,一到期末复习时间,学生们就会诉苦:“老师,复习课真难受。要么就是你说、我们听,要么就是做题、讲题,要么就是考试、评讲,一点兴趣都没有,真是枯燥无味。”

学生的一番话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反思自己复习课的教学,的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训练、轻体验,重传授、轻自主的状况。再加上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整节课更是成了“满堂灌”。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因此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效果都可想而之。如何合理运用“1236”教学模式来能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对复习课产生兴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避免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要明白复习课也应和新授课一样,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主角让学生扮演,教师做配角。课上可采取多种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让学生听写,小组交流,自由组合自编题目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

就语文学科而言,复习课就是不仅要“温故”,而且要能“知新”。这“新”不仅指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指学生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深度与广度,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提高,为此我有了以下的探索:

复习课的第一环节必须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从课文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到文本内容的理解,从写作特色的探究到语言文字的鉴赏,从知识生成到迁移拓展,每篇课文都名有侧重。因此复习课前老师心里要把握好重点,突破好难点,生成好知识点。目标明确可让学科助教提前出示在黑板上,也可通过师生讨论预设复习目标。这样让每个学生带着目标来复习,针对性强,有的放矢,这是高效复习的第一步。

一节语文复习课一般要体现设定的复习目标,以文言文为例,如:实词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见虚词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等,还要包括对话、课文等。复习时既要包括文言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写作特色及拓展延伸。所以,学生明确本节课复习目标后,第二环节就是个人巩固复习,“温故知新”的过程,然后小组内两人合作,以“你问我答”的形式检测复习效果。

展示、交流复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一环节的基本形式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复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和感受交流,根据复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复习目标。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前面复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复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此环节尤其突出学科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说、读、写、谈的机会,进一步检查复习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师要重点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学生与他人有效合作,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当然还可用做习题、听写与背诵的形式来落实这一环节。俗话说:“手过一遍,胜读百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就可以有效地检查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复习课上,学生总会以为复习的知识都是已经学过的,不管自己有没有掌握,在单调的模式下久而久之总会感到厌烦、枯燥。带着这样的情绪上课,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两个误区。一是把复习课上成简单的练习课、讲评课、提问课,甚至于考试课。二是课堂理念传统守旧,学生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所以教师在上复习课时,教学设计要有新意,更要极力营造一个探讨的、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创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获得成功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里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愉悦的情感体验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样的土地中,才会更好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选择了课改,就选择了担当。我想我们的新授课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那么我们有信心在复习课的摸索与探求中把握好尺度与航向,纵使课堂的环节与流程还不够完善与细化,但我们会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开创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行走在课堂改革“彼岸”,向着未来的“风景”,乐此不疲,享受着与课改一同的成长与成熟,并一路神会着课改践行者智慧的“彼岸风景”。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六

刚出来参加工作那年,我有幸去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关于新课改的讲座,让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受益无穷。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但却徒有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上语文课,老师把课文条缕分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训练课,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熏陶。而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可现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既没有了必要的训练,又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大家都很好都很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养。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翻出一页新篇章。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七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习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习,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习内容,直到期末复习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习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解读教材之乐。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哪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材地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说,教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当我们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功底、价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平台,以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发展价值引导学生与文体进行"精神"对话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比如,我们学《史记》中的《鸿门宴》、《项羽本纪》,我们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太史公对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赞赏的态度来评价的;扬项羽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贬刘邦,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如果我们继续思考,就会发现太史公的作为汉朝臣子蔑视至尊的权贵而又不得不隐晦表达的深层用意。也许这种解读,未必符合史学专家的正统,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这种语文学习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们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对话,哪怕这种对话可能有着许多误解的成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自己就把思考推进到这一层面。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八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迈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尤其是在小地方,无论是新的理念还是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对课改,“上级唱高调,学校哼低调,教师唱跑了调,学生跟不上调,社会根本不知什么调”的现象比比皆是。虽说目标令人振奋,但过程令人质疑,基础令人忧虑。如何破解这道方程式,需要我们立足现实,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活动。从现有的教学行为去反思,从教学反思中去诊治“病根”,对症下“药”方为上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临控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俗话说“败局有妙招”。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中盘点“存货”,清除“垃圾股”,扩张“绩优股”,整合自身教学资源,无疑是现实的。反思教学正基此而产生。在教育战线上,许多教师一辈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都在做教学参考书和教材的奴仆,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到头来紧攥一张“旧船票”难于登上教学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听“依旧的涛声”,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岂不可叹?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是转变教学观的转折点,是新旧理念碰撞的焊接点。从一定角度上说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上反思。

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我认为主要从备课和课堂教学两个基本环节进行。

(一)备课反思,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备课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学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那谁的备课就充分、认真。备课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备教案等同于备师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是单一的、浅性的,静态的、大一统的流水线。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这种教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单一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是以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知识本位的原则设计。其价值可想而知。像这类备课乃无效劳动多,仅为应付检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狭义的备课。

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时间多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的投入得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了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

如何落实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要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要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课堂反思,放飞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想。

1、课堂实施由严守文本向超文本变迁。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对教材进行更多的延伸、迁移、拓展。

可在现行的课堂中,巨大的习势力严重地阻碍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出笼”。应当说,“异见”的产生说明这个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经验背景,对文本进行了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思考,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可教师没有珍视,掐灭了学生在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时迸溅出的智慧火花。这就是只知道囿于教材而没有把教材当例子教的典型标本,这就是教师本位与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证。更精典的还在当教师讲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挂着的。有几个学生马上接嘴说,也有的冬瓜是挂着的,(原来这其中有2个学生的外婆家是蔬菜专业户,成规模的菜地里,冬瓜地里搭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长大后就在排架上垂挂着。)可教师断然否定。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咏菊》之争。

宋朝时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于变法,不在家。造访的苏东坡进王安石书房后,见案几上有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头,哪会落瓣呢?当即续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见后,见苏东坡孤陋浅薄,十分无奈。后来适逢“乌台诗案”事发,王安石就让皇上派他到黄州为官。到黄州后的第二年秋,苏东坡果然见菊花被西风吹落,满地金黄,只剩枝条儿在风中晃动。想到早年在王安石书房续诗一事,深感自己学识不够广博,歉疚之意顿生。回京后立马登门道歉。

2、真正理解自主互动学习的内涵。

新教材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什么是真正的自主互动。

深人士提到教师应在第一版块以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互动对话,以提升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或给予适当引导时,那位授课教师马上以这样做就以“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剥夺学生自主学习权力”来反驳,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哑然。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有的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而我认为,在教学时,如是浅显浅易与学生的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已设疑、自已解答,或者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学习;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选文还是应重视教师的“桥梁”作用。

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都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九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十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大量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全面推开,此次改革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取得巨大的成就。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我校开展已有一年之久,按照学校统一的五环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灵活安排每个环节的形式及时间,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课改略显成效,如何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需要教师适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走进新课堂,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再是为学知识而学习,而是在学习中体现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体会着智慧之美,科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尽量使用英语为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英语氛围,为学生提供民主、安全、幽默、开放的学习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室内的实物、图片、图表、简笔画、电教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明确所要学的单词、短语、句子、篇章,在思维中建立最直接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轻松愉快的竞争性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发展兴趣,激活创新学习。教学中的启发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越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越活跃;教师的语言越有思考价值,学生思维想象创造的频率也就越高。因此,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

在以前的.教育实际中,“保姆”型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谓无微不至,呕心沥血,对学生非常热心,在学习上更是如此。但是,任凭他们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抓住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对于创新学习有极大的意义。例如。在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时,把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对应词等等进行归纳、对比,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在学习比较级、最高级的表达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多种表达方法,进行联想对比记忆。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置疑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在无疑之处巧妙设疑、激疑,揭示问题背景,发现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同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对比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列举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


推荐访问:反思 新课改 优秀 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1篇) 2023年新课改教学反思(优秀11篇) 新课改教学反思与体会

猜你喜欢